庄生晓梦迷蝴蝶

Day 13《群魔》2

上次开了个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群魔》是一部很混乱的小说,我读的时候还是比较累的,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我喜欢斯塔夫罗金这个人物,喜欢沙托夫死前的那个夜晚,喜欢那场大火。

这本书关于革命的讨论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从小接受的教育中,革命都是伴随着诸如:伟大、无畏、牺牲之类的形容词,似乎革命先烈都不是普通的人,而是神话一般的存在。

真话总是不大像是真的,要使真话比较像是真的,必须掺进谎言。


但是在《群魔》中,我看到的革命却并非如此。具体如何,先不说,卖个关子,hhh。

今天我想写整本书的高潮——木厂的火。

火灾发生时,最直接的场景是这样的:

沿河的那条街烈焰腾空。火光照得亮如白昼。我不想详细描述火灾的景象了:在俄罗斯有谁不知道呢?在离开这条烈火熊熊的大街最近的几条胡同,人头攒动,乱成一团。这里势必要被大火殃及,居民们正把财物往外搬,但他们仍然不愿离开自己的住处,各自在自家的窗前,坐在搬出来的箱子和褥子上等待着。一部分男性居民在干着重活,他们毫不惋惜地砍掉篱笆,甚至把那些离火较近而又处于下风的茅屋全部拆毁。只有惊醒的婴儿在啼哭还有已经把杂七杂八的家什搬了出来的女人们在号哭、数落。没有搬完的女人们还在默默地抢救。


直接的场面描写,生动又凝练,但陀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之后的剖析:

火星和余烬四处飞溅;人们竭力加以扑灭在火灾现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奔来的人群拥挤着围观。有的人帮着灭火,有的袖手旁观,好像是在欣赏。


从“欣赏”开始,这场火变得不一样了。

夜色中的大火总是使人感到刺激,赏心悦目;因此而有焰火;但那时火焰散开,化为美妙而有规则的形状,观赏者因为毫无危险面产生轻松愉快的印象,宛如满饮了一杯香槟。真正的火灾就不同了:在夜色中的大火使人有某种愉悦之感的同时,那种恐怖以及毕竟会有的某种身临危境的感觉,也使旁观者(当然不是遭到火灾的居民)有点儿惊心动魄,仿佛在向他本人的破坏本能发出挑战,而这种本能,唉!是隐藏在人人的心灵深处的,即使你是一个最驯良而且有家室的九等文官这种阴暗的心理几乎总是令人陶醉。“真的,我不知道,看着一场大火而没有某种快感可能吗?”这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对我说过的一字不改的原话,那是有一次他偶遇夜间大火,归来后还怀有对那番景象的最初印象的时候。


一反常态、破坏与毁灭,甚至是死亡是可以带来快感的。这种快感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但是一般没有人会说,也没有作家会写。(有点中二的意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曾说过:

有人叫我心理学家:不,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


心理的描写不一定是大段的,短短几句话却写出了人们藏在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全是纵火!这是虚无主义!只要有东西着了火,那就是虚无主义!”


市长如是总结。而整本书的主题正是虚无主义。

革命的开始,新旧的交替中总需要有毁灭的。正义旗号下的非正义。这也是整本书中“革命家们”所做的唯一一件“正事”。

我喜欢这场火,因为什么具体也说不清了,也许是一种意象。当厌倦了当前生活,厌倦了身边人与事时,便渴望有一场火,将眼前的一切毁灭掉。渴望有个力量推翻一切,从头再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过是饮鸠止渴。

只是之后呢?毁灭一切后可以做什么呢?

繁华落尽,历史又陷入新的轮回。

(消极了,片面了,可我总相信有些东西啊,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改变)

评论

热度(9)